牡师故事

牡师楷模

【杏坛烛光】2025年第11期 | 李华:杏坛春雨 桃李芳华

2025年09月09日 09:35(点击次数:)

9月8日,在第41个教师节即将到来之际,黑龙江省教育厅“教育家精神万里行”栏目以《李华:杏坛春雨 桃李芳华》为题,深入报道了我校文学院李华教授三十六载躬耕教坛的动人故事。

我是牡丹江师范学院文学院教师李华,从师院的三尺讲台望出去,光阴在翻动的书页间流转,如今已是三十六载春秋。多年以来,我一直深耕在教学科研一线,尽己所能,传道解惑,认真上好每一堂课,用一颗初心、爱心点亮学生的成才之路,用一颗匠心、责任心带领教学团队,为青年教师成长埋石铺路。每当晨曦漫过教室窗棂,看着学生们年轻的脸庞,我依然如初登讲台时那般确信:教育是一场以心传心的修行。

‌“教室里的灯常常亮到深夜,我们逐字推敲剧本,将《雷雨》的压抑、《茶馆》的苍凉化作青春的共鸣。”‌ 2003年,我带领中国现当代文学教学团队,与学生共同发起成立“香雪海话剧社”,组织指导学生改编、排演中国现当代文学经典作品,将文字镌刻成舞台上的生命。二十载寒暑,六十余场演出,当学生创作的《二十出头的北京》捧回金刺猬戏剧节优秀剧本奖时,我听见台下哽咽的欢呼——那是文学种子破土而出的声音。

时光荏苒,岁月如梭。从懵懂的学生到青涩的助教,如今的我已成长为经验丰富的教授。我始终秉持着教育的初心,立足三尺讲台,用知识的火炬照亮学生的前行之路。我送走了一批又一批毕业生,也迎来了一个又一个满怀梦想的新面孔。他们中有的已经成为教育领域的佼佼者,有的考上了博士研究生,求学提高;有的扎根边疆,服务大众。在与他们相处的日子里,我深刻感受到了教育的力量,也体会到了作为一名教师的幸福与满足。

回首往昔,我和我的师长、同事们一起见证了学校的搬迁、合格评估、申硕、水平评估、专业认证等重大历史时刻,伴随着成长,也满载着收获。黑龙江省教学成果奖一等奖、黑龙江省教学名师、黑龙江省优秀教师、黑龙江省模范教师、黑龙江省教育系统师德先进个人、黑龙江省五一劳动奖章、牡丹江市劳动模范等荣誉纷至沓来。我主讲的“中国现当代文学”课程获评黑龙江省精品课程,“教师语言艺术”课程获评国家级线上线下混合式一流本科课程,并在“智慧树杯”课程思政示范案例教学大赛及混合式教学案例创新大赛中获奖,主持的“知行并举,声情并茂——朗诵”教学案例成功入选慕课与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案例,实现了学校国家级典型教学案例零的突破。这些荣誉汇聚了一路的艰辛与摸索,是我对教育事业热爱的注脚,也是岁月写给教育最深重的情书。

作为汉语言文学专业带头人,我会定期组织学科进行研讨,引领大家学习新理念,新方法。我曾带领中国现当代文学教学团队获评黑龙江省教学团队,教师语言艺术教学团队获评黑龙江省课程思政示范课程及教学团队。2021年的隆冬,文学院办公室的灯光映着积雪彻夜不熄,我带着文学院汉语言文学专业团队接受汉语言文学中学二级专业认证,同时申报国家一流专业建设点,连续几十天的挑灯夜战,汉语言文学专业顺利通过中学二级专业认证,并成功获批国家级一流专业建设点。同年5月,我带领团队成员同时申报两门国家级一流课程、两门省级一流课程,均取得成功。一路风雨一路歌,我渐渐理解了“功成不必在我,功成必定有我”的深刻内涵。

教育是微光照亮微光的遇见,作为学校的教学督导,我每次听完课后,都会耐心与授课教师交流。鼓励他们更新教学理念,改进教学方法,以期达到更好的教学效果。我经常鼓励和指导青年教师参加教学比赛,帮助选手查阅资料,修改课件,完善讲稿。凌晨三点的白炽灯下,青年教师眼中渐起的明澈比获奖证书更珍贵。这些年,我指导四位年轻教师斩获省级教学竞赛桂冠,他们站在领奖台上的身影,恰似当年初执教鞭的我。

三十六年讲台光阴,我曾带领多名教师参加过牡丹江市“公益大讲堂”,解读红色经典,宣讲地方文化;‌多次参加过黑龙江省新闻广播书香龙江诵读活动,“经典润乡土,送教下乡”“国家乡村振兴重点帮扶”及“教育部童语同音计划”等活动,为黑龙江省和内蒙古自治区中小学及幼儿园教师进行培训,我深知教育是一颗亭亭长青的树,一朵轻盈飘浮的云,一阵温柔化解的风,许多花开,不为季节,只为相逢。

展望未来,我满怀信心与期待。我将继续秉持初心,践行教育家精神,启智润心、因材施教;勤学笃行、求是创新;乐教爱生、甘于奉献。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人生观,努力成为学生成长道路上的引路人和同行者,为培养更多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贡献力量。‌而我的幸福,就是永远做一座燃着暖光的灯塔,在潮起潮落间,为每一艘经过的船,指一片星斗满天。


来源:黑龙江省教育厅

编辑:朱晓琳

审核:陈晓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