牡师故事

牡师楷模

【杏坛烛光】2025年第13期丨阚德刚:考古深耕砺师魂,文脉传承育新人

2025年09月11日 15:15(点击次数:)

阚德刚,男,汉族,考古学硕士学位,现任牡丹江师范学院历史与文化学院教师。投身教育事业以来,阚德刚老师始终秉持高尚的师德风范、严谨的治学态度和无私的奉献精神,深受广大学生敬爱,亦获得同事们的普遍赞誉。他在教学工作中成绩喜人,更以其崇高的人格魅力和师者情怀,成为莘莘学子心中当之无愧的楷模。

一、有理想信念,扎根田野,以坚守文物安全诠释初心

多年来积极响应党和国家号召,致力于东北地区旧石器时代考古研究工作,把论文写在祖国的大地上,推进中华文明探源工程。2009年,他将自己在田间所采集的文物标本无偿捐献给国家相关单位,并将文物相关数据上传至国家文物数据库,使地方文物得到了妥善的保护。先后参加牡丹江、海浪河、绥芬河、穆棱河、乌苏里江等流域的旧石器考古调查和发掘工作。作为骨干成员参与第三、四次全国不可移动文物普查和第一次全国可移动文物普查工作,新发现古遗址200多处。其中饶河小南山遗址考古发掘项目入选2019年度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海林石人洞遗址考古发掘项目在2024年度全国考古新发现排名中进入前30名。其在文物保护领域的贡献,曾荣膺“国家优秀文物普查工作者”和“第二届最美龙江文物安全守护人”荣誉称号。被中国文化报、黑龙江日报等媒体多次报道。

二、有道德情操,以身作则,师者如镜映照言行标尺

阚德刚老师深耕田野考古二十余年,默默无闻,勤勤恳恳,舍小家为大家,为地方文物保护做出了较大贡献,其贡献不仅体现在专业领域的重大突破,更在于他扎根田野、身体力行的人才培养。他甘当引路人,多年自费带领学生团队深入考古调查一线,在跋山涉水、探源溯古的实践中,手把手传授知识,言传身教考古精神。尤为突出的是,2025年3月他带领学生团队调查了牡丹江全流域,发现遗址125处,成果填补了牡丹江上游吉林敦化、林口乌斯浑河流域及牡丹江市区的旧石器时代考古空白,为吉黑两省第四次全国文物普查作出了突出贡献。正是这种在田野实践中育人的独特方式,极大地唤醒和激发了年轻学子对考古学的浓厚兴趣与热爱,在广袤的东北黑土地上,为考古事业的未来播撒下充满希望的火种。

三、有扎实学识,匠心育人,以文物为媒传递文明星火

阚德刚老师在文物保护与修复一线展现出的执着精神与精湛技艺,堪称学生们学习的榜样。在艰苦的田野实践中,他始终身体力行:当发现遗址保护碑倾斜、界桩松动时,他亲自动手加固;面对碑文字迹模糊,他一丝不苟地重新粉刷油漆,使其焕然一新、清晰可见,确保历史标记得以长久传承。更令人敬佩的是,当自然环境侵蚀导致文物局部损坏、裸露在外时,他不仅积极呼吁加强保护,更会及时进行抢救性的采集和修复,用双手挽救历史的碎片。

2010年,阚德刚老师以牡丹江师范学院为依托,创建了牡丹江流域博物馆,此举成功填补了牡丹江市古代历史展馆的空白。他秉持“博观约取,厚积薄发”的理念,将博物馆打造成一个生动的实践教学基地。在这里,阚老师不仅引导学生亲身参与文物修复与研究工作,帮助其积累专业技能和实战经验,为未来在考古文博领域的就业或考研深造奠定坚实基础;还将实践拓展至更广阔的平台——他带领学生马树森,主编出版书籍,深化了学生对边疆民族文化的理解和应用能力。此外,阚老师对馆藏来源追根究底、精益求精,将考古成果转化为公众可感知的文化滋养。他还致力于培养大批优秀讲解员,面向社会普及历史文化知识、弘扬中华传统精髓。这些举措让民族记忆在年轻一代心中扎根,同时也提升了学生的表达能力和文化素养,全方位提升了他们的综合竞争力。毕业后,这些优秀的讲解员或读研或活跃于博物馆、红色教育基地及文旅平台。

四、有仁爱之心,春风化雨,师者仁心润无声

“考古铲掘的是冰冷的土层,教育点亮的却是未来的星河。”在阚老师心中,始终珍藏着一幅独特的“关爱地图”。这张地图以细致入微的观察为坐标,以赤诚的关怀为经纬,将每一位困难学子的境遇深深烙印其间——他们的窘迫与希冀,阚老师都了然于胸,视如己出。他对学生的帮扶,早已超越了讲授与指导的范畴,如春雨般浸润到了学子日常的冷暖与成长的每一步轨迹。当学生小庄在考研的梦想与现实的经济拮据间踟蹰时,这份细致入微的关爱便化作了及时雨:阚老师默默递上御寒的新衣,那是无声的鼓励与家人般的暖意;2025年暑假借助考古平台,为小庄量身定制了一份在考古工地的长期兼职工作机会。这份工作完美契合小庄的学科背景,既能锤炼专业技能,又适配其紧张的复习备考时间,精准巧妙地化解了他的燃眉之急——经济得以支撑,学问得以精进,梦想得以延续。

五、结语

阚德刚老师数十年如一日地躬身践行,清晰勾勒出一名优秀教育工作者的生动画像。他以赤诚初心为灯,以扎实行动为路,以不竭爱护为炬,最终在学生们心田播下品格的种子,生动而深刻地诠释了“立德树人”这一教育灵魂的真谛。


来源:历史与文化学院

编辑:朱晓琳

审核:陈晓东